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发展需要,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新方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取得了可喜成绩。连续两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团队”。
一是强调“三瞄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2004年成立工商管理专业以来,一直秉承“尊重教育”的理念和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服务的办学宗旨,以经济社会动态需求为培养目标,强调“三瞄准”,即瞄准需求定位、瞄准需求创新、瞄准需求塑人,不断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再思考,力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合理。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企业管理人才的缺口骤然放大,为满足社会创新型和企业实用型、多面手型管理类人才需求,他们依托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的智慧平台,立足为中小微企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管理类人才,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2017年,工商管理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努力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创新意识、本土情怀、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在中小微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机构从事经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是聚焦“一体四力”,人才培养模式更具特色。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体四力”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创新和职业“四种能力”。这种模式有利于达到“素能本位、课证融合、顶岗实习、学训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紧盯市场需求,与用人单位反复切磋,遵循“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删减课程体系中已经过时的内容,增设有助于学生树立清晰职业目标及成功就业的相关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引导教师向“双师型”转换。在课堂上多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案例式教育以及团队项目管理、仿真模拟实验、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在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类专业赛事平台。成立以专业赛事为主的ERP协会,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在就业招聘时,与用人单位探讨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发现用人单位看重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类赛事证书,就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大学生金蝶杯云管理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化大赛、全国大学生约创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成效显著。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创业实训课程》、《企业家精神》等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全面掌握创业的相关理论及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识别创业机会、提升创业技能、强化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全面发展。另外,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说明会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动员会,鼓励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来。2020年吉林省互联网+大赛,全系获得一金一银二铜的好成绩;2020年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申报15项,审批4项,国家级1项,省级3项。参加共青团“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组织申报16项,校赛获奖6项,省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方面,采取“顶岗实习+轮岗实习+短订单实训”的方式,使学生快速进入职业人角色。鼓励学生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2017年国家在陆续取消434项职业资格证书之后,正式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其中和专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师这一职业资格证书在保留名单之列。该证书在网上入选就业中“最具含金量的十大证书”之一。对此,他们发动校内具备该资质的教师做课外辅导。组建以来,全系有120余名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三是立足“一体四翼”,师资队伍建设与时俱进。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他们提出“一体四翼”的师资培养方式。“一体”即以培养学生为主体,“四翼”即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学生工作质量、实践经验。通过“四翼”的保驾护航,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真正落实。具体措施为:“一翼”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结合每位专职教师的专长,确定三门长期讲授的专业课程,要求每位教师将每门专业课最前沿最实用的理论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引导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互动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使学生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系领导通过听课及与教师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在期中测评中,教师的授课满意度均达90%以上。“二翼”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采取“领导带队、同向同行、紧密融合”的方式,将教学科研与教师做学生工作有效结合,为每个教师量身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全方位为教师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定期对其进行精准指导,并逐项落实,每个教师都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另外,每年还组织教师按学校绩效考核标准进行总结评比、交流磋商,分享经验,形成了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甘于奉献的良好氛围。“三翼”是提高教师做学生工作的质量。要求每个专职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围绕学生的学业、参加各类专业赛事、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研规划等进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有动力,而且课后也学有方向。师生之间的关系因为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更加融洽。“四翼”是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指导能力。“双师型”教师比较有利于培养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引导专职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关职业资格证”的三种方式。“走出去”,就是为专职教师创造便利条件走进企业,深入基层,顶岗实践,学习专业实践操作技能,通过“看、学、做”切身去体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请进来”,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关系引进各行业的业务骨干聘为兼职教师,让高级管理人才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同时,带动本专业专职教师向“双师型”转换。鼓励专职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作为进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备条件。
四是坚持“协同联动”,校企合作深化。工商管理系成立以来,积极开辟多元化实习基地,拓宽实习区域与行业。迄今已与十多家企业正式签署实习合作协议。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长春欧亚集团还获批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目前校外实习区域已由吉林延伸到了北京、天津、大连、杭州等省份,行业涉猎了零售企业、房地产、汽车、易宝支付、酒店、电商、服装等领域。2008年以来,他们就开始在大四阶段推行至少两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与实习单位共同确定实习目标,制定实习计划,双方都设有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和正式员工一样承担独立工作。以欧亚顶岗实习为例,实习学生要经历一线和二线岗位之间的转换。通过轮岗顶岗,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促使学生向职业人过渡,为毕业后快速融入岗位打下坚实基础。通过采取“学生体验+企业检验”的“短订单”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他们还积极挖掘校友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目前,工商管理系共有12届毕业生,其中工商管理毕业920人并建立了校友群,将毕业近十年的校友拉进群里,有的校友表示达成校企合作意向。现任河北鑫达集团副总裁的2009级工商管理专业王松伟,拟将工商管理系设为企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企业外培的担当方。被誉为“华南地区第一原创演讲类自媒体人”“全国最佳人气讲师”的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的李超满,回到学校举办了首期“慕源回家”校友访谈会,被学校聘为“慕源”校友智库首批生涯规划导师,成为在校学生的校外导师。
作为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的主要支撑单位、吉林省中小企业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校企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实施单位、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执行单位,工商管理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专业已成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之一。他们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联合培养了四届研究生,2016年与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达成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协议。近四年来,参与国家和省级赛事的同学达200余人,获奖人数150余人次。指导学生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7项。教师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6篇,国际会议检索论文8篇,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主持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5项,主持省级以上教改课题8项,且多项成果获省部级、校级奖励。近十年来,出版专著5部,出版教材10部。由于成效显著,全系涌现出吉林省优秀教师、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长春市师德标兵等一批教师典型。
(供稿:穆丽 审稿:解克兢)
地址: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488号 邮编:130117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03号 吉ICP备11002363号-6
Copyright © 2018 长春人文学院版权所有
本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