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生
  • |
  • 教职工
  • |
  • 在校生
  • |
  • 校友
首页 > 人文新闻 > 正文
文学院校友宋薪宏执导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东北抗联》央视热播
发布时间:2025-09-19 供稿单位:文学院 撰稿:齐天宇 浏览次数:

近日,由我校文学院优秀校友、著名导演宋薪宏倾力打造的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东北抗联》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该片以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为主线,通过十集叙事,回顾东北抗联在残酷环境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大事件,全景式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壮阔史诗,深刻揭示了东北抗联从自发抗争到有组织革命战争的转型历程,深入宣传阐释东北抗联精神。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献礼作品,《东北抗联》历时三年精心筹备,在史料挖掘过程阶段,创作团队历时百余日,足迹遍及海内外52座城市169个拍摄点位,首次公开了国联报告、抗联将士书信、日军战报、伪满档案等珍贵文献资料,并对抗联老兵及其后人进行了抢救性的寻访。同时,首次引入国际视角,全方位、多维度展现东北抗联历史的全景全貌和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

纪录片以白山黑水为背景,聚焦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赵一曼等英雄人物,生动展现了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长城的悲壮事迹。面对日军“集团部落”的封锁与“铁壁合围”的绞杀,抗联将士依托密营、发动群众,用游击战术牵制数十万关东军,为全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该片的创作亮点在于对东北抗联精神进行了新时代的阐释,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作为基本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进行了具象化的表达。在新时代语境下,串联起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让抗联精神从历史丰碑转化为激励新时代奋进的力量源泉。全片采用4K超高清技术标准摄制,运用新技术对特效场景、重要历史景观及重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与再造。在表达方式上,采用“政论情怀、故事叙述、情感共鸣”的创作手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腻的情感刻画相结合,使英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让东北抗联精神更加可感可知、可亲可近。

纪录片总导演宋薪宏为我校文学院优秀校友。1985年9月出生,满族,辽宁凤城人,辽宁广播电视集团辽宁卫视项目负责人,主任记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青年创新人才;“兴辽英才计划”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辽宁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辽宁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五好人才”之“好编导”。曾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部级奖励、荣誉4项,部级项目扶持资金1项,部级立项项目2项,获得省级专题片、纪录片一等奖近20项。在《中国报业》等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从事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创作10余年,踏足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拍摄超过70部纪录片、专题片作品。长期致力于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其作品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著称。他在采访中表示:“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对日作战的武装力量,他们的牺牲与贡献值得被永远铭记。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文学院院长高长山教授表示,宋薪宏校友的成就是学院“人文底蕴与时代担当”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学院将继续支持校友在文化传播领域深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贡献力量。《东北抗联》的播出,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更为新时代青年上了一堂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东北抗联》不仅是一部战争史诗,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觉醒之书。它用十四年的烽火传奇证明: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的信仰与团结,终将成为照亮复兴之路的燎原火炬。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锁定CCTV-9

9月18日至9月22日

每晚20:00档

辽宁卫视

9月19日起每晚19:35

每天两集连播

让我们一起回望历史

致敬那些永不磨灭的忠魂!

初审(一校):许庆华

复审(二校):李敬伟

终审(三校):解克兢

[校园融媒矩阵]

地址: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488号 邮编:130117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03号  吉ICP备11002363号-6 

Copyright © 2018 长春人文学院版权所有

本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