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生
  • |
  • 教职工
  • |
  • 在校生
  • |
  • 校友
首页 > 人文新闻 > 正文
社会福祉学院举办项目化教学经验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5-07-25 供稿单位:社会福祉学院 撰稿:薛礼峰 浏览次数:

721日上午,由社会福祉学院举办的“从知识学习转向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经验分享会”在图书馆306会议室举行。活动特邀原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座教授陈立行和教务处处长王枫作为主讲嘉宾,副校长陈彬教授、福祉研究院副院长赵继伦教授、福祉实训中心主任赵岫峰教授以及社会福祉学院、健康福祉学院全体教师参会。社会福祉学院院长崔月琴教授主持会议。

本次分享会,旨在通过对国内外项目化教学经验的深度研讨,提升教师项目化教学质量。陈彬副校长介绍了学校学习黄河科技学院经验、推行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指出项目化教学作为创新型教学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真实任务为驱动,将“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的实践理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在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突破口。

4AE3D

王枫教授以“产业需求导向下的课程体系改革”为题,分享了国内应用型高校项目化教学的落地经验。提出以岗位调研为依据、项目化课程创设为核心,推行“2+1+1”产教融合课程改革:前两年培养基本能力,让学生“见过”“做过”;大三依托真实项目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做成”;大四进入企业一线,通过委托项目让学生“做好”。其中大三项目化课程是关键,倒逼基础课程、支撑应用课程,是改革重点。课程设计涵盖“真实项目、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三个层次,通过建立项目资源库、制定三级评价标准,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

5CC6F

64911

陈立行教授分享了日本高校PBL的国际化实践历程。详细介绍了“自我启蒙—小组活动—选题立项—实施总结”的教学闭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自身成长经历培养自我觉察力,借助小组互评强化同理心与判断力,鼓励学生围绕真实社会问题立项,在实地调研与方案落地中深化知识应用能力,去面对不确定的劳动市场。他指出,参与项目化教学的学生在就职中展现出的问题解决能力,深受一流企业认可,这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佐证。

赵继伦教授以“危机、意识、能力”总结:传统教育因人口骤降与产业迭代变化出现危机,高校课程需注入项目化意识,大一为大三项目铺垫;教师要从“教”转“引”,激活学生潜能。他强调,借鉴国外经验要开放,学生出口不限于对口企业,而在于能否成为社会需要的“能解决问题的人”。

社会福祉学院将以分享会为契机,聚焦“从知识学习转向能力培养”,深耕项目化教学改革。融合国内外先进经验,立足老年福祉等专业特色,开展项目化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课堂学习—项目实训—社会服务”闭环,致力于培养能解决老年福祉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初审(一校):许庆华

复审(二校):李敬伟

终审(三校):解克兢

[校园融媒矩阵]

地址: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488号 邮编:130117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03号  吉ICP备11002363号-6 

Copyright © 2018 长春人文学院版权所有

本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