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学校在图书馆306会议室召开福祉特色建设座谈会。学校领导、各学院院长、福祉研究院、科研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校长张兴海在会上指出,福祉建设是学校顶层战略,必须全方位融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和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文福祉模式”。学科建设要突出交叉融合,专业建设要聚焦福祉方向,课程建设要实行校院两级联动,平台建设要瞄准省级及以上载体,学生实践要强化校外福祉场景,文化建设要营造“福祉特色”,教师发展要打造“福祉课堂”,努力培养高素质福祉特质人才。
座谈会上,各单位对学校加强福祉特色建设、培养福祉特质人才形成共识。并结合专业特点,提出许多创新举措。社会福祉学院围绕AI与福祉融合及老年福祉核心需求,开设“AI+福祉”相关基础课程。聚焦老年福祉领域,将前沿研究成果融入项目化课程设计,提升课程的实用性与前沿性。健康福祉学院以“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成果、金基地”为抓手,强化“人文福祉”理念,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护理福祉学院注重智慧照护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人文沟通能力的培养,强化“护理福祉”特色成果产出,在培养高素质护理福祉人才上出新招。儿童福祉学院在核心课程中融入“儿童权利”“发展性福祉”“融合教育”等理念,利用项目化课程开展的时机,打造“儿童福祉工作坊”,营造“尊重·包容”的特色组织文化,让福祉的受益者成为福祉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法学院坚持法学专业知识与福祉理念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为社会提供福祉服务。坚持用福祉法学特色的科研成果,反哺课堂教学。文学院注重特色课程模块设计,引入文化福祉相关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分析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福祉理念的理解与应用。国际学院将“福祉精神”内化为个人价值追求。深化“福祉教育”、课程思政优化工程,开发外语类专业“福祉教育”教学案例库,加强“福祉型”师生关系与文化建设,营造学习共同体氛围。计算机学院加强与智能福祉企业的合作,成立福祉数智技术协同研究所,聚焦智能福祉关键技术研究。将人文关怀融入福祉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机电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福祉特色课程,组建福祉课程团队、福祉技术团队,进行福祉元素挖掘和项目课题研究。传媒学院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全媒体、全流程”人才培养体系。以项目化教学为抓手,将教育过程转化为“传播福祉理念、服务人文福祉”的行动,实现教育与福祉的双向赋能。美术与设计学院构建“福祉设计”教育体系、“美术+福祉”融合体系、空间福祉设计、特殊群体着装需求等,通过各项举措,助力福祉教育向高层次发展。音乐舞蹈学院将音乐疗愈课程作为福祉学科群的特色增长点,形成“音乐+福祉”的差异化标识。将舞蹈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与福祉特色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福祉素养。科研处深化福祉理论研究,在青年科研骨干中组建福祉研究科研队伍,培养福祉研究专家和学者。福祉研究院围绕学科理论基础研究、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学科应用理论研究、学科发展建设等“四个模块”,成立了中国福祉学教研室,在全校开设《中国福祉学》通识课,作为学科发展建设的行动方案进行组织实施。
座谈会之后,张兴海校长要求各单位对福祉学科建设中创新性做法进行推广应用,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和大学文化等多个领域融入福祉理念,加大对福祉理论知识与技能、福祉理念与精神和福祉特质人才的培养,全力打造“人文福祉”特色品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初审(一校):许庆华
复审(二校):李敬伟
终审(三校):解克兢
地址: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488号 邮编:130117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03号 吉ICP备11002363号-6
Copyright © 2018 长春人文学院版权所有
本站支持IPV6访问